国家知识产权局于近日发布了《关于评选第二十六届中国专利奖的通知》,本届评选在奖项数量、评审导向与程序机制上均呈现重要变化,为新时期高价值专利的培育与评价确立了清晰方向。

一、奖项数量从弹性“比例”到刚性“定额”
本届评选对获奖数量机制作出重要调整:将中国专利优秀奖和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的获奖数量,由以往“不超过合格项目数30%”的比例制,转变为“专利优秀奖不超过700项、外观设计优秀奖不超过50项”的定额制。在庞大的专利基数背景下,这一转变实际提升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奖项的稀缺性。
金、银奖的数量限制则保持不变:中国专利金奖不超过30项、银奖不超过60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不超过10项、银奖不超过15项。
二、评审导向紧扣专利效益与前沿科技
本届评奖工作“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推荐环节强调“优先推荐具备突出的专利产业化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专利,并特别指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科技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等方面形成的核心专利” ,引导创新资源向国家战略亟需的领域和具备更高产业价值的环节聚集。
同时明确“对发现存在较大数量(比例)非正常专利申请的单位和个人,将取消其申报、推荐、参评或获奖资格” 。此举不仅是对投机行为的惩戒,更是推动专利体系回归保护创新、服务产业的本源。
三、评审程序强化多层审查与社会监督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评选第二十六届中国专利奖的通知:https://www.cnipa.gov.cn/art/2025/10/29/art_75_202261.html